近年来,中印关系的走向一直牵动着舆论的神经。从2020年开始,印度在边境不断挑衅,在国际场合频频与中国唱反调,并在经济领域设置种种壁垒,使得双边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。然而,最近几个月,印度对中国的态度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软化。这种转变究竟是战术性的权宜之计,还是战略层面的调整?莫迪为何在访华的同时,却选择缺席“九三阅兵”?
要理解这一转变,必须先回顾印度与美国之间的关系。过去几年,美国不断向印度示好,将“亚太战略”升级为“印太战略”,频频给印度“加冕”,使其在外交上信心膨胀,反而在处理中印关系时愈加强硬:在边境地区挑衅,在国际组织中屡屡唱对台戏,甚至在经济往来中中断航线、限制签证。
然而近期,美国对印度的态度骤然冷淡。美国不仅将印度商品关税上调至50%,与巴西一同列入“高关税国家”,更在公开场合羞辱印度,称其为“死亡经济”。这样的言论对莫迪政府的自尊心无疑是沉重打击。要知道,印度一直以即将成为“世界第三大经济体”为豪,如今却被美国一语戳穿,体面尽失。更令印度难堪的是,特朗普在白宫会议上甚至调侃印巴空战中被击落的印度战机数量,不断“加码”这一伤疤。
正是在这一背景下,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印度,为中印关系“降温”提供了机会。在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的第24次会晤中,双方达成了10点共识。更有印度媒体报道,中方可能在稀土、化肥、盾构机三个领域取消部分出口限制。考虑到中国在这些领域几乎拥有垄断优势,这对印度而言是巨大利好。
不过,这一消息仍需谨慎看待。可以肯定的是,双方谈到了相关问题,但中国是否会迅速调整政策,仍需观望。对印度来说,这样的缓和是它迫于美国压力下的现实选择,而非战略层面的真心转向。
在中国舆论场中,有人乐观认为美国对印度的施压将促成中印关系迎来全面改善。但从印度战略界的普遍心态来看,对中国的疑虑依旧浓厚,甚至根深蒂固。印度的精英阶层大多把中国视作竞争对手甚至潜在敌手。因而,中印关系能否真正改善,关键并不在口头上的表态,而是要看印度是否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。
军事专家陈虎就提出了三个观察点:其一,莫迪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后,最终的联合声明中是否会明确支持“一带一路”;其二,莫迪是否会出现在“九三阅兵”的观礼台上;其三,印度在台海、南海等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立场是否会有实质性转变。
从目前情况看,答案并不乐观。记者会上公布的贵宾名单中,莫迪确认不会出席“九三阅兵”。而在台湾问题上,印度外交官员甚至专门澄清称,中方发布的“印度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”的表态被“误读”,并重申印方会继续推进与台湾在经济、科技、文化等方面的合作。两个细节足以说明,中印关系的所谓缓和,依旧停留在表面。
尽管如此,这种有限的缓和对中国仍然具有一定意义。至少在当前国际局势下,印度在外交上释放的“软化信号”,可以为中方争取到一定战略回旋空间。但我们必须清楚:印度的根本战略立场没有改变,它依然把中国当成竞争对手。
因此,中国既要把握住这次缓和契机,推动双方在经贸、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,同时也要心中有数,保持必要的战略戒备。对印度不能完全放松警惕,更不能被其一时的示好所迷惑。
莫迪缺席“九三阅兵”不仅是一个外交细节,更是中印关系复杂性的缩影。它提醒我们,中印关系的“缓和”只是战术性的调节,而非战略性的转变。在未来一段时间里,中国既要善用这一机会,也要牢牢掌握主动权。
富兴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